编纂电子百科,人人均可参与
原编者按:很多人预计,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兴起会引发一场信息技术的“革命”,这场革命将改变人类生活的每个方面。尽管对于许多人来说,现实被证明并不像夸夸其谈那样令人兴奋,但在虚拟空间里存在着一个小角落,它称得上发挥了互联网的潜力,成为交流思想和信息的一块自由和民主的空间。媒体研究学者Andrew Lih认为,维基百科(Wikipedia.com)就是带有互联网革命力量做派的一家网站。作为一家在线的百科全书网站,全球任何能上网的人都可以免费享受它的服务。然而,这家网站真正的重大突破在于其开放性--它的2万多个条目全是世界各地对此感兴趣的用户制作和编辑的。网站邀请每个人前来上传或编辑任何他们认为合适的词条。虽然这家网站面临着被滥用或遭到破坏的明显潜在威胁,但是Lih认为,越来越多致力于此道的用户确保了词条的权威性,同时审查机制被减化到最小程度。他总结道,“随着这个世界逐渐走向一体化,维基百科有助于表明互联网在跟上全球社区的知识和理解方面将起到怎样的关键作用。”
对于在线百科全书,权威并未消失,只是分散了。
(香港)在过去的10年里,互联网已经为大众打开了出奇丰富的信息资源。但使用互联网却如同走进一家全部书籍杂乱堆放在地板上的图书馆。尽管类似Google的工具允许人们进行某些有条理的搜索,通过这种搜索获得的大量信息或是过时的,或者其价值可疑。一些网络热心人现在担负起一项任务,即通过一种唯有互联网才能实现的民主方式组织信息:创造一部民有、民享,复制和散布完全免费的百科全书。
这部网络上的“大众百科全书”——一家名为维基百科的免费网站--已经通过邀请个人参与整理和更新网页内容的过程,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决方案。这场运动的核心部分称为Wikis,也就是允许用户通过一击鼠标即可编辑任何网页的网站。(夏威夷语“WikiWiki”意为迅速,这也是wiki一名的由来。)
维基百科——这些合作努力中最庞大的实例——是一部功能强大,用户自建的在线百科全书,它存在了仅仅3年就已经成为一种广受欢迎,备受好评的参考工具。维基百科的目标在于创造能够被免费共享和复制的百科全书,同时鼓励人们改变和完善它的内容。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附有显示“编辑这张网页”的按钮,它可以让每个人,甚至匿名过客,增添或删减网页上的任何内容。这个办法看起来会引起很多的灾难和混乱,然而它却产生了出人意料的可靠内容,这些内容被数以千计的网站访问者评估和修改过。对于很多人来说,维基百科最终实现了万维网的创始人钱-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最初的构想——创造一种在线环境,在这里人们不仅浏览内容,而且积极自由地交流信息。 互联网新星Bomis.com的主管Jimmy Wales创办了维基百科这一项目。他原来的项目也是一部志愿性的,但受到严格控制的免费百科全书。但该项目在两年后用光了资金和资源。拥有博士学位的编辑负责这一项目,然而网站一共只制作了几百个词条。不想让它就这样夭折,Wales在2001年1月将这些网页放到一家Wiki网站上,并邀请每一位互联网访问者编辑或添加这个资料库。
这个站点在第一年就取得了飞跃式的成功,并赢得了一批忠诚的追随者,制作了2万多个词条,还初步提供了十几种语言的翻译版本。两年后,它拥有了10万个词条;到了2004年4月,它共有25万英文词条和以50种其他语言写成的60万个词条。每天都有2000多个以多种语言写就的词条添加进来。据Alexa.com网站的排名,维基百科已经比Britannica.com这种传统的在线百科全书更受欢迎,它是互联网上访问率最高的600家网站中的一员。
那么,这个完全开放的编辑系统是靠什么运作的呢?由于Wikis提供多种功能,如追踪词条状态,检查个别改动和讨论问题,它们发挥着社会软件(social software)的功能。Wiki网站还会追踪和保存对一项词条的每一次改动,所以任何操作都不会对网页造成永久性的破坏。维基百科很大程度上靠人们的共识运作着,用户增改内容,同时试着由这种方式达成一致。
然而,只靠技术是不够的。Wales还制定了一项以保持中立观点为指导原则的编辑政策。他说,“观点中立是我们做任何工作的一项不容商量的绝对要求。”据维基百科的指南称,“观点中立试图提供支持者和反对者都能够同意的思想和事实。”在这一政策下,这一大众项目确立了“新闻”的原则——坚守事实,说明来源,保持平衡。
结果,诸如全球化这种关于富有争议问题的词条就已经得益于维基百科的合作性和全球性。在过去的两年里,这一条目的编辑次数多达90多次,其编写者来自荷兰、比利时、瑞士、英国、巴西、美国、马来西亚、日本和中国等国。这一词条提供了对许多议题的多重视点,从世界贸易组织和跨国公司到反全球化运动和对文化多元化的威胁。
与此同时,恶意的编写者则受到检查,因为破坏行为的后果很容易被消除。致力于修补破坏的用户留心着近期的改动,他们在数分钟之内就可以解决问题——如果不是几秒钟的话。人们可以只是通过一击鼠标迅速将被毁损的词条恢复到原先可以接受的版本。这种十分重要的不对称设计使权力杠杆倾向于wiki社区高效而合作的成员,使保证质量的内容占到上峰。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承认维基百科的可靠性。《休期顿记事报》(Houston Chronicle)或《悉尼前锋晨报》( Sydney Morning Herald)等报都曾引用过维基百科的词条,包括从腕管综合症(carpal tunnel syndrome)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广泛内容。维基百科甚至在诉讼中都被引述。2003年7月在科罗拉多州的一次庭审上,维基百科关于亵渎的词条就受到引证,以撤消一件案子。
这个项目的观点中立政策已经为互联网上的优质信息提供了一块重要的试金石。2004年4月,“Jew”一词在Google上的搜索结果引发了一场争辩,在线活跃分子用维基百科的内容代替了排在前列而具有争议性的JewWatch.com网站。通过鼓励互联网内容制作者链接到维基百科上的“Jew”这一词条,基层组织者提高了网站的知名度,这样在搜索后维基百科会首先显示。在这家网站的讨论区“Joho the Blog”,用户Joe Buck推荐维基百科时称它为“一家良好而中立的候选网站,能很快将恶意网站挤出顶端”。
在产生可靠的合作性内容方面,Wikis只是刚刚开始受到人们承认。或许维基百科未来最困难的部分就在于如何维持它自己的成功。尽管维基百科在3年内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由于网站的词条被设计成总是处在变动和可供编辑的状态之中,它们的质量显得参差不齐。单单这条原因就让人们为其内容担心。可是,第一次浏览网站的访客如果考虑到这种努力的分散性和国际性,通常会对网站社区的发展状况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Wales设想有一天能够让维基百科1.0版问世——那将是一部以印刷品或光盘形式出现的有形产品,为那些上不了网的人们提供服务。然而这种设想仍然远离实际,因为人们还在激烈地争论怎样做出那种对Wiki显得不自然的事情--冻结它的内容。而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数以千计的编写者将继续敲击键盘,就像一大群虚拟空间中的蚂蚁,为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忙碌着。
通过首先信任用户,并且只在必要时建立过滤机制,Wikis展现了良好的信念和简单的技术是如何利用各种各样的个体力量产生了合作性的工作的。结果,维基百科让任何用户在知识的自由市场中扮演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随着这个世界逐渐走向一体化,维基百科有助于表明互联网在跟上全球社区的知识和理解方面将起到怎样的关键作用。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