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2005

我在北大图书馆曾经遭遇尴尬 柳哲

初到北大的头几天,一切都很顺利,没有碰到不愉快的事。我仿佛来到了精神的伊甸园,一切都是乐融融的。可是到了3月21日,我拿着北大单科进修证去图书馆办理借书证时,却遭遇到了尴尬。北大图书馆规定旁听生不给予办理借书证,这仿佛给我泼了一盆冷水,凉透了我的整个身心。
我是农民的儿子,大山生就了我坚韧不拔、不畏艰辛的性格。我耐下心来,想以求知的热情去温暖那工作人员的冷漠和图书馆铁板钉钉的规定。我向他们讲叙了我过去的特殊经历,现在是自费来北大求知进修,希望他们能够给予特殊照顾。但工作人员很是不耐烦,说旁听生都来图书馆看书,图书馆早就被挤破了。我无奈地走出图书馆,两行清泪禁不住夺眶而出。男儿有泪不轻弹,那时我确实有说不出的委屈。这是我来北京一个多星期后的第一次流泪。
我来北大读书,如果图书馆都进不了,这还算得上是在学习吗?求知是平等的,但在这里就遇到了不平等。记得在20年代初蔡元培主校时,当时北大教授马叙伦曾对蔡校长说:“人称咱北大有‘五公开’,一是课堂公开,不管有没有学籍,都随便听课。有时旁听生来早了先抢到座位,迟来的正式生反而只好站后边。二是图书馆公开,可以随便进出。三是浴室公开,莲蓬头反正一天到晚开着,什么人都只管去洗。四是运动场地公开,操场上外校学生有时比本校的还多。五是食堂公开,我们的学生食堂都是包出去的小饭馆,里外用膳价格一个样。至于三种学生么,一是正式生,另一种就是旁听生,还有的是最近才发现的偷听生。未办任何手续,却大摇大摆地来校听课,他们多数就租房住在这‘拉丁区’里。据陈汉章老先生说,有一次他开了一门新课,平时总有十几位学生。可一到考试那天,台下只剩一人,一查,哈!原来那些全是偷听生。”蔡校长对此非常赞许。
时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我多少还有一个旁听证和中文系的介绍信,反而进不了图书馆了,我不免眷恋起提倡“平民教育”的蔡元培校长起来了。我拖着沉重的脚步,沿着未名湖畔又走了一圈。想起当初自己的幼稚,上高中时,我是文科班的班长,在《少年文艺》、《中国青年报》上开始发表文字。但长期在那填鸭式的教学环境中,课程索然无味,还老是排名次,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死记硬背,竟然对当时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反感,因此还消极抵抗,有一次我还差点逃学去了异地他乡。我讨厌中学教育,我也讨厌上大学。高考落榜了,我并不难过,仿佛挣脱了禁锢了很久的重重枷锁,我终于回到了自由的天地。我要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后来有多次保送或自费上大学的机会,我也一一放弃了。现在想起来,我那时是多么幼稚,我一个稚气未脱的一个高中毕业生能抵抗得起那约定俗成的高考制度吗?简直是鸡蛋碰石头了。在社会上滚打摸爬,终于明白了这个社会没有文凭是多么艰难,高等教育对于一个有志于学术和文化的年轻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现在在北大吃到了苦果,都是自己早年无知所种的因。但是这次我来北大已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要弥补自己缺乏的高等教育,虽然不一定是为了文凭。过了几天,中文系给我开了介绍信,办证人员仍非常无礼地拒绝办理借书证。
冬天未名湖的冰,坚硬如磐石。现在已开始融化,但我毕竟又看到了冰,我的心情反而好多了。久违的冰啊,南国天气变暖了,已很难看到雪。一阵风吹来,已有了一些暖意,哦,春天来了,这里不久以后就会碧波荡漾,桃红柳绿。我对未来又充满了憧憬和向往。
之后,我就忙于听课和参加学生社团活动,收获颇多。大概过了一个多月,我打电话给我的家乡前辈、原北大历史系教授、北大联合大学党委书记楼开炤先生,他对我很理解,很快给北大图书馆林馆长通了气。林馆长非常热情接见了我,安排副馆长到外借办证处办理,才知道图书馆只要有北大的教授或教职工担保,可以办理临时借书证,这也许是一条内部规定吧。我顺利找了担保人,交了400元押金,一年借阅费100元,办理了借书证。我终于有了借书证,拿到了图书馆的通行证,真是喜出望外。虽然押金、借阅费比本科生高出了好几倍,但只要我拥有了与北大学生同等的求知权利,我便心满意足了。当天就借了《邵力子》、《和平老人邵力子》、《浙江十大文化名人》3本书,还复印了部分《浦江历代县志版本考》等乡土文化资料。听说现在的北大图书馆的服务也日益完善,不论是旁听生或社会人士只要有身份证,每天交2元借阅费,便可在图书馆各阅览室查阅资料了。后来我认识的不少旁听生,在北大旁听多年,却无缘进图书馆瞧瞧,我真是同情他们,从此,我就闯进了“北大三宝”之一的图书馆(另二宝为北大教授的课程和校内外优秀人才的学术讲座),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文学、文史、哲学等方面的书籍,为我今后从事文学研究和写作奠定了基础。
我与图书馆结缘,这是开始,恋爱还在后面呢!
联系地址:北京大学吉永庄5号寻根工作室 柳哲 邮编100080
010-62767364,86517312,13051818154 电子邮件:caojuren@vip.sina.com http://weiming.tougao.com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