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3/2006

学术腐败的背后是利益的博弈

学术腐败的背后是利益的博弈
董晓波


目前对学术腐败的批评中,从道德层面的评价较多,实质上学术腐败的根源在于制度的不合理性。从大的方面而言,是国家的教育体制;小的方面而言,则是不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笔者认为,目前学术腐败越来越严重的背后贯穿的是不同利益的博弈,损失的是人民的(国家纳税人)的钱,而养肥却是一批极少数人。学术腐败消除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变革。

一、收版面费:杂志社敛财的手段

如今,不收版面费的学术杂志越来越少了,更不要说稿费了,尤其是那些所谓的核心杂志动不动开口就是上百上千,甚至上万。在一定层面上,也可以理解。毕竟编辑们也是人,谁都要养家糊口,谁都要响应党的号召早日进入小康,甚至大康。经常听到他们说的一句话:不是交钱就登文章,而是登文章而收钱。乍一想,还真有道理。不是自己文章写的好那会有交钱的机会?还真应该感谢人家抬举你,给你一个交钱的机会了。实际上,这种直接向作者收版面费杂志还算好的,借用英语“black lie”和“white lie”,它至少是“white lie”,它给了所有投稿者一个公平平等的待遇,无非是在学术平等的背后多加了一个“金钱面前人人平等。”

有些杂志表面上声称从不收版面费,主张匿名审稿。实际上他们暗地里却有着一套独特的敛财手段。这些杂志往是核心期刊,学术档次也相对较稿,求的人也相对较多。他们往往直接与高校的某专业学院联系。每年发该学院老师若干文章,学院则向杂志社提供一笔可观的所谓协办费。在僧多粥少的学院这些若干文章发表机会就成了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新的博弈。细心的读者只要看某杂志几期就会发现这种情况,笔者从来不给这些杂志投稿,因为他们说的是“black lie”,他们在金钱目面前丢掉了公平原则。不过,存在就是合理,天地下谁都知道谁最需要“贞节牌坊”。

二、交版面费:求名求利背后的无奈的选择

说实话,中国的学术杂志挺多的,所谓核心期刊也不少,中国每年的论文产量无疑是世界第一,中国做“学问”的人也实在太多,据说,幼儿园阿姨也要发核心论文评职称。但最近政协常委指出:中国的科技论文90%毫无实际价值。为什么这么多的人爱做“学问”呢?道理很简单,为了名和利。套用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人是政治的动物”;人更是名和利的动物。在高校就教师而言,谁不想早日成为教授,博导呢?谁不想在学校有地位,证明有能力呢?谁不想获取更多更大的物质和精神利益呢?怎么办?做“学问”,发核心,甚至不惜花钱。因为学校的资源、话语权就是通过所谓的核心期刊论文来分配的。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心浮躁是普遍现象。社会资源有限,人人都希望在资源分配中获取更大的利益,也是人之常情。在四年一次的北图核心期刊评选以及CSSCI期刊选定中,背后也无不存在者利益的角逐。请客受贿比比皆是。有些杂志甚至不惜血本,希望能被洋人的数据库收录,成为所谓的“国际期刊”。目的是不言而喻的,饭店星级越高,收费越高。杂志的求“星”现象与各高校的推波助澜也密切相关。各高校均有自己的核心、重点(权威)期刊目录,教师在这些杂志上发文章均有一定的奖励。高校教师均是高智商,一般是博士或硕士,最差也起码是个本科。交版面费之前都会算一算“名利帐”,最可怜的是那些没有工作的硕士生、博士生,为了毕业用父母的血汗钱、甚至是自己的吃饭的钱交版面费。每当看到这种情况,笔者总是感觉酸楚。

三、申报学位点:造假说谎的竞技场

中国每两年一次的所谓学位点申报,更是造假说谎的竞技场。假人(非本单位人员)、假教授、假科研成果现象层出不穷。教育部对此也无可柰何,在去年的学位点申报中,教育部将所有申报单位的材料挂在网上,规定淘汰比例,号召申报单位之间检举、揭发造假行为,有人将此戏称之为“狗咬狗”。

四、学术腐败消除的关键:制度的变革

中国学术腐败的根源到底在那里呢?笔者认为,关键是制度的不合理,而不是简单的道德层面问题。国家垄断并分配着高等教育资源,会哭的孩子有奶喝,说谎、造假、发毫无价值文章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在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中获取更大利益而已。

要想彻底消除学术腐败关键在于制度的变革,高等学校所有权社会化、私有化才是根本的出路。让市场、社会来签定什么是真正的学问,什么是有价值、社会需要的成果。而不是让一些官僚来鉴定,将国家宝贵的教育资源浪费掉。

No comments: